傳媒史上最成功眾包案,5天吸引兩萬個福爾摩斯檢查18萬份文件
by Mr. 6 on June 25th, 2009, 目前有 7 則留言, View blog reactions這周看到一篇非常非常有趣的報導,它是在說英國大報「Guardian」最近使上了一招「眾包」(crowdsourcing)。這個故事很有趣,《Guardian》其實是在迫不得已之下才使用眾包,沒有想到,反而創下媒體史上最實際、最偉大的眾包成績(假設維基百科與Digg不算媒體的話)!
原來,英國政府去年修法,將所有的國會議員的收入明細全部都公開在陽光下,讓大眾知道,奇怪的是,這些帳單與收據與請款單都還沒正式公佈,竟然就被英國另一個大報紙《Telegraph》給先透過管道買到手了! 英國果然是福爾摩斯的故鄉,也是八卦文化的發源地,而注意,《Telegraph》所拿到的並不是一則偷拍照或一則八卦新聞,它拿到的是「一大堆明細、數 字」,以幾百萬頁的掃描過的收據、發票來顯示。《Telegraph》拿到這些資料後,就派了一大組的記者,整個月就負責把這些他們透過管道拿到手的明細 數字慢慢慢慢的抽絲剝繭,然後整理成一篇一篇的新聞,以致於在五月的某一段時間,《Telegraph》可說是「每日一爆料」,天天都有關於這些帳單的醜 聞和新聞!搞得所有英國國會議員這個月來天天挫著等《Telegraph》,最後結算戰果,《Telegraph》在短短11天後,每天都多賣5萬份報 紙,是原本81萬份發行量多了5%左右,總共加起來,《Telegraph》就靠這些新聞,整整多賣了60萬份報!
歐我的老天,60萬份!每天這多出來的五萬人,以後大概都變成了《Telegraph》的忠實讀者了,一份老報紙的讀者在一周內莫名其妙多出5%,真是讓競爭對手羨慕死了。
有趣的是,競爭者《Guardian》不甘示弱,現在數字都已經被敵手拿到手,《Guardian》要怎麼辦?
答案:網路。
當你在實際世界無解,求網路就對了。急著扳回一城的《Guardian》,在慌忙中求救於網路,竟然意外創造了新聞史上最成功的「眾包」案例──
原來,英國政府看到資料已經外洩,也就趕快加速資料公開,上周四就是他們預計的公開日。《Guradian》決定這次不會再弄錯,一定要好好把握這次的機會。於是,《Guradian》趕在政府預計將所有資料公開之前,上星期就先在他們網站中做了一個專案頁面「幫忙檢查你的國會議員的花費狀況」,等到政府一公佈所有的文件後,立刻將文件全部丟到他們網站裡,並在政府公佈的同一天的上周四宣布……開站!
《Guradian》邀請所有英國民眾上這個「幫忙檢查你的國會議員的花費狀況」子網站,按下「開始檢查」鈕,你就會看到一份文件如這份:
這是一份某國會議員的電話帳單,你看一看這份帳單,看看有沒有可疑或可議之處?
有的話就按下「我想要多檢查」,沒有的話,再看一下張……。
果然是在福爾摩斯的故鄉、八卦文化發源地的英國,《Guradian》成功的引起英國人當偵探的潛力!在短短的4~5天內,一周都還過去喔,在所有 的45萬7千份的文件中,英國民眾已經看過了18萬5千份,也就是幾天內就看完了四成的文件,將裡面的數字也寫下來,而這些熱心的民眾算一算一共高達2萬2千位,平均每位民眾看9份文件,其實這數字並沒有多高 畢竟上次聽過以前的call center眾包也大約是2萬名左右,但這次的2萬名福爾摩斯,可是在極短期內號召出來,在極短期內完成了極困難的任務,這些人真的幫《Guradian》「挖」出了一些上個月競爭對手都挖不出的新聞!
有趣的是,這個頁面不是亂做的──《Guradian》的網站負責人在文章中暢談,這個網頁是怎麼成功的?他分成四大點,你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小心的設計頁面,譬如那個電話帳單旁邊,他們不用一般的死板的按鈕或選項,而改以顯示四大塊方格(如 上圖),很容易按下去。右邊的這欄基本上就問使用者兩個問題而已,所以要眾包很容易,第一題是問使用者用目視判斷,這一份文件是請款單還是收據,還是垃 圾,或是其他文件?第二個問題是問讀者這一頁「有不有趣?」,答案可選「不有趣」、「有趣」、「有趣但我早就知道」、「請立刻幫我再多研究這份文件!」, 記者就可以先從「請立刻幫我再多研究這份文件」和「有趣」的開始研究起,當記者在研究的時候,2萬名的眾包者再按下下面的「叫出下一頁尚未被檢查過的頁 面」,又可以幫忙看下一頁。這樣的眾包流程相當簡單、相當有效率,就算是100萬份文件以上顯然大概也可以在五天內全部完成!另外,他們還巧妙的置入一個「排行榜」,好像在打遊戲以後總會有排行榜一樣,看看哪一位讀者「加入最多資料」?目前排第一名的「gdw」網友共輸入了兩千零三筆資料,第二名「pedromorgan」則輸入一千七百零九筆資料。他們的首頁設計也很不錯,加入一條「進度尺」, 目前已經完成40%,所以這支進度尺也畫了40%,相當振奮這支2萬大軍的心,也讓他們所謂的「參與率」(participation rate)提高至56%,這大概就是100%減掉彈出率(bounce rate)的答案,以這個頁面理論上來說應該還不錯。至於這網站的做法,他們說是用Django來加速開發時間,伺服機的部份他們則使用Amazon EC2,竟然從頭到尾只需要用到50元英磅。
總結以上《Guardian》的史上少見的眾包案例,我們也學會一件事──
許多網站不斷在研究,到底要「送網友什麼東西」才能讓他們提起興趣來提供他們的勞力、智慧給網站?這次《Guardian》很巧妙的讓每個讀者都重 溫當「福爾摩斯」的感覺,每個人都可以認養一個「線索」,他們會很努力的去完成使命,由此可見,目前許多眾包的想法之所以沒有效果,可能都是因為「目標不夠大、不夠難」,當我們大到這種程度、有45萬份文件要看,那所有網友至少都可以按下一個按鈕後,就必須負責一份以前從來沒人看過的文件,有趣感就來了,我真的是福爾摩斯了!
還有哪些其他事可以循此成功案例做「眾包」?大家可以來想一想,別忘了,成本只有……50英磅(頂多再加外包網站費用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